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
“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。不要小看梁家河,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。”
讀完《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》,合上書本思考良久,我真的覺得寫在《梁家河》扉頁上的這段話,不僅是習總書記關(guān)于自己七年知青歲月的最好總結(jié),也更給了我一個啟迪,人生路上最重要的第一步,到底應(yīng)該怎么走呢?
1969年的冬天,16歲的習近平離開了從小生活到大的北京,插隊下鄉(xiāng)來到了地處貧困的延安市里條件最艱苦的梁家河。他之前所處的家庭環(huán)境與這里的生活差距可以說是天翻地覆了。初來乍到,知青少年們得過四關(guān),跳蚤關(guān),飲食觀,勞動關(guān),思想觀,每一個關(guān)卡都像是兇神惡煞的巨人,狠狠的擋在還只是十幾歲的習近平面前。剛開始的他也經(jīng)歷了很大的思想斗爭,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和壓力,也讓他不知道該何去何從。后來經(jīng)過長輩和領(lǐng)導的開導,他進行了自我的審視與思考,終于確定了自己要走的路,并且決定堅持下去。如書里原話寫道:當年他在思想上準備在陜北當一個農(nóng)民,并非虛言。
于是,在梁家河的鄉(xiāng)間田野里,他最下力氣的干活,村民有啥事都愛找近平商量,主持公道。他帶著大家一起打壩,修梯田,打井,辦起了沼氣池,給這個貧瘠的小村莊帶來實實在在的收入,他成了梁家河人人愛戴的村支部書記習近平。
下鄉(xiāng)的七年對知青們的挑戰(zhàn)和改變都是巨大的,在這樣艱苦環(huán)境里的習近平,沒有意志消沉,而是選擇了埋頭苦干實干,把所有的困難都當做了墊腳石,一步步的踏踏實實向前,努力做出了一番成績。他從一個迷茫的十五六歲的中學生,長成一個飽嘗人生酸甜苦辣的青年。他把梁家河的村民和發(fā)展放在心上,胸懷著為民辦事的抱負,讓這個最窮困的小村莊,也綻放出它自己的一份光彩,村民們最基礎(chǔ)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,近平是個好后生,諸如此類,大家的口口稱道,都為這個青年的心血付出呈上了一份美麗的答卷。
靜下心來,不要浮躁,好好的做事情,這是根治一切迷茫焦慮的解藥。當年在漫無際涯光禿禿的黃土高坡,習近平也曾久久的躺在黃土地上思考,但他最終下決心像父兄一樣好好在農(nóng)村干一場,這輩子就當個農(nóng)民吧,于是他實實在在的只為梁家河謀發(fā)展,對每件小事都不含糊,篤定踏實,才有了后來的梁家河,成為人人服氣稱贊的支部書記。
天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……增益其所不能。這段話用來形容習總書記的知青歲月極為恰當。如何面對人生的苦難,在迷茫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出路,是我們?nèi)松岛玫牡谝涣?圩樱彩巧镒钪匾囊徽n。習總書記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,那就是從小事做起,活在當下,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向前走,命運對于努力實在的人,總是很慷慨。
生命是一條長長的帶子,在綿延不斷的時光中翻轉(zhuǎn)飛舞,展開在柔軟的變換遷移中。往者不可諫,來者猶可追,“現(xiàn)在”才是上天賜予我們最好的禮物。讓我們懷揣著希望,放下迷茫,踏實的完成當下的每一件小事,我相信,總有一天,會看到陽光下,飄揚的絲帶鐫刻著我們的名字,編織出屬于自己的綺麗人生。